鹤山市人民政府

国徽

鹤山市人民政府

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
走进鹤山非遗(一) | 鹤山狮艺
【字体: 】【 打印】 【 关闭
分享到:


广东省级非遗项目:鹤山狮艺


已处理15910669861851.jpg


  鹤山,是全国著名的侨乡,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、西江之畔、粤港澳大湾区西翼,与佛山南海、顺德隔江相望。自清朝雍正十年设县以来,鹤山人文荟萃,咏春一代宗师梁赞、中国第一代影后胡蝶、粤剧名伶吕玉郎等历史名人皆出于此,文化底蕴深厚,敢为人先、开拓创新之风深入人心。而鹤山狮艺,就是本土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。

  据史料记载,南国醒狮在明代起源于佛山,后在清末,鹤山越塘人冯庚长推陈出新,创立了体系完整、特点突出的鹤山狮艺,与佛山狮艺并立,成为南狮两大派别之一。鹤山狮艺盛行于鹤山及珠三角地区,并随着鹤山华侨走出广东、走向世界,在港澳、东南亚、美加等地区风行,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,联系港澳同胞与海外华侨、加强海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。

  鹤山狮艺以狮型猫步见长,既有扎实的武功步法、高难度的采青、独特的狮头造型,还有神态逼真、千姿百态的情节表演,再配以独创的“七星鼓法”,是一种更具娱乐性、观赏性、表演性的醒狮文化形态。


22.jpg


  创立者冯庚长在武馆专门养猫,细心观察,悟出了狮型猫步,把猫的动作与性格融合到醒狮表演中,形成“八情”(喜、怒、哀、惊、疑、醉、睡、醒),塑造了“见物必疑、见青必喜、见红必惊、见桩必咬、见木必拔、见水必戏、见阶必探”的表演性格,使醒狮既形态威猛,又步伐轻灵,表现出其灵活、多疑、可爱的一面,在南狮中独具一格。

  表演自成体系

  结合狮型猫步的特点,鹤山醒狮在表演中创造出“玩七星”“三出三入”“反狮被”等标志动作,并形成一系列鹤山狮的表演套路。除此之外,鹤山狮舞还注重故事情节的表演,在经典套路的基础上,融入粤剧元素,创作出《少侠战双狮救樵夫》《双狮戏绣球》等狮舞传统剧目,极大地丰富了狮舞的表演形式与内涵。


33.jpg


  采青难度高

  鹤山狮艺历来以采青难度高著称,采青的舞法极为丰富,类别也多,号称有108青阵,代表性的有地青、高青、桥底青等。采青是鹤山狮舞的核心技艺,对舞狮者来说是其武功、智慧、经验三位一体的综合考验。



  狮头造型独特

  冯庚长将鹤山狮设定为“刘备”角色,改造原来的南狮狮头造型,形成以青、黄色为主色调,青鼻、企眼、鲤鱼额、拳角、蓬花座、莲蓬眼顶、猫须面、蛤乸嘴、烂耳兜风、五蝠背的鹤山狮造型,使醒狮的形态不怒而威。之后,冯伦创造了“鸭嘴狮”,吕宪创造了“龙头狮”,彪记创造了“猫头狮”,大大丰富了鹤山狮造型。


44.jpg


  鼓法表演力强

  舞狮讲究配合,不仅狮头与狮尾的步伐要一致,还要醒狮的每个动作与鼓、锣、钹密切配合。冯庚长在原有鼓法的基础上,配合狮型猫步,创立一套雄壮、悦耳而节奏感强的“七星鼓法”,使音乐与狮舞配合更加默契,是南狮鼓法的重大创新。


已处理15910669861856.jpg


  杰出价值

  在节奏分明的鼓点中,在醒狮惟妙惟肖的表演中,鹤山狮艺展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,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,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,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力抓手,具有重要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。

  鹤山狮艺,植根于独特的地域文化,盛行海内外,在岭南狮舞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对研究狮舞历史和华侨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。同时,鹤山狮艺也是联系海内外同胞、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,通过切磋交流、表演互访,在消除分歧、增进感情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上发挥着特别的柔性作用。

11.jpg




鹤山狮艺参加2008年江门华人嘉年华的展演

已处理15910669861858.jpg

鹤山龙狮汇

已处理15910669861869.jpg

鹤山狮艺海外传承——新加坡鹤山会馆


已处理159106698618010.jpg


鹤山狮艺进校园